一个人的一座城2011大众点评年终策划
成绩优异的怪学生
柏邦妮,出生于江苏连云港,高考那年以全省艺术类状元的高考分数考进南京艺术学院,当了一年怪学生后毅然绝定退学,去北京电影学院当旁听生。

2002年夏天,20岁的柏邦妮毅然中止南京艺术学院影视系的学业,只身北上。这个本专业的高考状元,只为了老师张果的一句“你去电影学院吧”,执意选择离开母校,来到中国电影艺术的最高殿堂。“漂”在北京的柏邦妮身份一变再变:西祠第一才女、影评人、作家、编剧、名博主、专栏作家、北影研究生……来北京的那年,她开始在网上写东西;第二年她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版面———西祠《像邦妮一样爱你》;第三年,咆哮女郎柏邦妮的博客诞生;第四年,她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编剧系的研究生,成为赵薇的同班同学。这样传奇的经历可谓是无人不惊叹!
10年的北京情

她曾说过:“我从小的理想是写小说。后来发现女编剧写的小说不一样,她们编织故事的能力非常强,而这正是我欠缺的。我当时18岁,心想中文系大概是搞研究的,但是编剧系一定是直接创作。就选了这个专业。但内心从未想过要当编剧。”她的博客被称为有一种“隐形而温暖的巨大力量”,支持着每一位看客,也支撑着她自己。
柏邦妮的名字来源于一段爱情——电影《邦妮和克莱德》里面的男女强盗相视一笑,在阳光下身中167枪,倒地而亡,成为60年代好莱坞青春爱情的经典。到北京已经10年了,她说选择这里的原因是因为气场很合,因为自己本身是职业电影编剧,而几乎整个电影圈子都在北京,一方面跟职业有关系,一方面也很喜欢。所以选择了这里。从没有想过离开北京,因为已经融入进去,并且北京有太多美好的事物给她留下了念想。
与苏菲玛索的惊险访问

有一次很幸运的机会,她需要在798里跟法国巨星苏菲玛索做一个访问,俩人之间面对面,就隔着一张窄桌子。这令她无比激动并印象深刻,苏菲玛索坐在窗边,光线暗,轮廓鲜明,表情丰富,动作也多,说话非常爽直。整个访问很顺利,令人很舒服并且是都很有营养的对话,从而看出了苏菲玛索的真诚,随之也给邦妮留下了很好的印象。
随后苏菲玛索在751工厂前的铁道上拍照,一时兴起,下到煤堆里,这时一个工人自顾自卸煤,完全无视旁边的人,一声招呼也不打,顿时两百公斤的煤就在苏菲玛索的身旁从天而降,浩浩荡荡的泻了下来。苏菲玛索顿时浑身煤灰,满手漆黑。邦妮说当时在场的人都吓坏了,全部惊呆了。幸好没事,要不怎么办啊?!她们都后怕了。邦妮就问她:“你后怕吗?”她说:“我不怕危险的境遇,我怕的是人心。那个人明明看见我们站在下面,但是他还是这么做了。”
邦妮说希望不要因为这些事影响她对中国的看法,因为很多人都深爱她。苏菲可爱地笑了,笑容很大,一直说“不”,“不会”。 邦妮准备了十个问题。苏菲答得很好,不假思索,相当坦诚。通过那次访问,邦妮觉得苏菲玛索老了,她四十四岁了,不再是那个骄纵的少女,她的神情里有许多深沉的影子,轮廓分明中有了距离,像那些著名的法国冷漠的美女。但是年龄还是挡不住她固有的自信、魅力。这次访问的完美结束也让邦妮受益匪浅。
鼓楼控

邦妮很喜欢鼓楼,在采访中,让她推荐印象最深的地方,最喜欢的地方以及最北京的地方,她都不假思索,第一时间回答鼓楼。看来鼓楼给她留下了不少念想。天气好时,她就喜欢在鼓楼、五道口周边闲逛一下。
偶尔累了,会和朋友去雕刻时光、秋刀鱼之味小憩一段时间,她很喜欢秋刀鱼之味,说那里的日料很新鲜,整体环境偏小资,少了很多日料店的喧闹,那是她的根据地,她很爱那里。有时写作的灵感上来了,她就会找个咖啡馆里一呆就是一天,并且很享受那种感觉。和朋友聚会最多的地方是鼓楼那边的云南小饭馆,还会在压力很大时,去爵士吧放松一下,听完爵士,她会感到无比的轻松和充满力量。
为新“红楼”写剧本
邦妮说:“前段时间给新版《红楼梦》写剧本,一次,跑去现场看拍摄,看的是刘姥姥见凤姐那场戏。当我看到两个演员在一铺炕那么大的空间里表演,旁边还围着十几个人拍摄时,感觉很奇妙。写剧本时已经把所有细节都描写进去了,但都还是二维的,只是文字。当真正看到它成型时,觉得它是属于我的、又脱离我了,那种感觉很奇妙的。”
她就是一个这么的热爱写作、热爱生活、热爱北京的可爱女人,如果让柏邦妮用三个关键词形容北京,她选择了丰富、混乱、残酷。很多人对其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。我想邦妮的意思是北京的生活固然很丰富,无论是路边卖糖葫芦的大妈,还是街边装点特色的小店,都无疑的透露出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在平时她会去幽静的咖啡馆、不算喧闹的爵士吧和朋友坐一下,体验一下除了电影、剧本以外的生活。混乱的秩序,以及很多人混乱的人生也是北京的一个特点,由于这座城市的人口密度高,导致交通堵塞成了这座城的标志。至于残酷,我想身为在异乡的人更能感觉到有时那种密不透风的竞争。
私房榜单
- 1
- 2
- 3
- 4
- 5
- 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