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人的一座城2011大众点评年终策划
北京男孩哲哥私房榜单>
他怀念的是 小时候能坐在靠窗的椅子上 晒着太阳 听着鸽子哨 看着院子里石榴树上的小松鼠 或者冬日雪后 可以悠闲的走在胡同里 听脚下发出的咔咔声 顿时会感到 心里一片满足与安宁
传统文化与他最为合拍
哪也没有这么浓的京味儿

北京男孩的念旧情怀
说到他的家北京,倒让他心中升起了怀念。有许多北京人似乎都有着类似的情怀。他怀念的是小时候能坐在靠窗的椅子上,晒着太阳,听着鸽子哨,看院子里石榴树上的小松鼠。或者冬日雪后,可以悠闲的走在胡同里,听脚下发出的咔咔声。他从没想过离开,因为这里的传统文化与他最为合拍,无论到哪儿,也没有这儿的京味儿,语言、建筑、饮食、底蕴等等,处处都让他感到舒服,用他姥姥的话说吧,哪儿也没有北京好!

对于北京的现状,他说感到很痛苦,一座城市承担了太多的职能,那么多的“中心”,让她很疲惫。作为北京人,他很爱这座城市,也很陶醉于她的文化,可是他也担心有一天我会不再认识她,因为她现在失去了太多的文化符号,将要泯然于国际化大都市之行列了,他怕将来某一天,如果不立个大牌子,写上北京二字,就没人知道这里是哪儿了。
胡同文化扎根在心中

北京这地方可挖掘的东西太多了,就单说胡同吧。胡同一词有人说来自蒙语的水井一词的音译,表示以井为聚落。有人说来自于胡人大同之意,寓意各民族的友好交流。总之,以前绝大多数北京人是居住在胡同里的。胡同的名称很有意思,从中能读出不少历史信息。比如东城区有海运仓胡同、南门仓胡同、禄米仓胡同,这些胡同都带有仓字,位置上都靠近朝阳门。以前北京城所需的粮食,特别是大米都是由南方走京杭运河而来,经过东南的通州,从朝阳门进入北京,所以这几条胡同其实是北京的粮仓。
禄米仓胡同里的一些老房子还能看出粮仓的痕迹,房顶大而且倾斜,开有天窗,便于排水和通风,墙体也比一般的民居要厚。而海运仓的粮库已经被改造成了饭馆,别具风味。还有一些以名人故居著名的胡同,比如刘墉曾居住的礼士胡同,老舍曾居住的丰富胡同,等等,可以去追寻他们的足迹,听一听他们的故事。
老北京文化的幻灭

他从小就喜欢品味古文化,初中的时候喜欢去孔庙,那会儿和国子监还是分开的,他喜欢站在十三经碑林里感受那种气势,虽然一块碑都看不懂吧,也喜欢坐在大成殿前的台阶下,欣赏优美的庑殿顶。后来逐渐发展到北京的寺庙,智化寺、广济寺、法源寺、白塔寺等等,都是游人稀少的所在,这样才能更好地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韵味,好似在安静的下午独自品味一盏清茶。
北京对他的影响感觉最多的还是文化的熏染,说话的方式,思考的角度,对一些事情的看法,都是拜北京的文化所赐。如果客观的分析下,里边也是有很多糟粕的,但是已经适应了,所以就会很舒服。就像豆汁,闻着臭,喝着酸,可是一旦喝上瘾了,那这酸臭的东西可就是天下美味了。当然,这也是北京无可替代的理由,高楼大厦、车水马龙,故宫天安门,这些都可以被摧毁或者被复制,唯独一个地方的文化是很难消除的,这是深植于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的骨髓的,而且至少他认为是直接关系到他的生活质量的,所以京味儿文化对他来说是无可替代的。
尽管如此,拆迁也慢慢地侵蚀了他对北京的情怀,一切都已灰飞烟灭……他说小时候看到拆迁总觉得是大好事,特别高兴,现在才发现,童年的记忆都消失了,多少代人的记忆都消失了,新建的高楼大厦、复古建筑,都感觉太假了,不是北京了。台湾人来北京之后说了句实话,你们北京除了地名是真的,其他都是假的,唉,拆迁对北京文化无异于釜底抽薪啊!
北京男孩的美食情怀

说起美食,他经常光顾的就是离家不远的最主要的东四民芳餐厅了,喜欢这里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菜很合他的口味,而且也方便。比民芳贵的,比民芳离家近的,吃着都不如民芳舒服,所以就一直选择民芳了。他最喜欢菠菜粉丝炒鸡蛋,今年以前,每次去必点,十多年的习惯了。他说这道菜用料平常,可是口味绝妙,火候恰到好处,盘底不许有多余的汤汁,鸡蛋不能油,菠菜不能蔫,吃起来能有那种农村大柴锅炒菜的味道。可是,今年民芳好像换厨子了,现在每次点这道菜都做的不好,盘底开始出汤了,味道也平平。提到那里的烤鸭,他说他是民芳烤鸭成长的亲历者,早期的烤鸭三十多快钱,半小时或四十分钟烤好,但是油比较多,吃几卷就腻了。近三年的烤鸭进步不小,烤制时间在一小时,鸭肉切的块也合适了,鸭皮也不含油了,可是鸭头却不见了,想吃还得单买。至于民芳的焦溜丸子他认为总是恰到好处,肉质鲜美,不觉油腻,而且颜色重口味轻,很适合现代人的健康理念。
他与他的北京
如果你来北京,他会推荐你去天安门,然后顺着天安门往北——到故宫里去看。那里的建筑是凝固的音符,那北京就是最美的乐章。有宗教信仰的朋友可以去西什库教堂,既能欣赏到哥特式的建筑风格,又可以借民谣“吃面不搁酱,炮打交民巷;吃面不搁醋,炮打西什库”追思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。世界三大宗教在北京都有迹可循,而且每一处宗教场所都蕴含着北京的气息。如果想看理想的北京人的生活的,去首都博物馆吧,婚丧嫁娶、衣食住行样样都有,那里会实现你的美好愿望的。
如果让他用三个词来形容他热爱的北京,首选:发展、包容和迷失。无论从哪个方面看,北京都是在发展的。最明显的就是城市面貌了,他说小时候上香山看北京是大树和灰色的平房屋顶,现在上香山,满眼都是高楼了。小时候能站在二环路的立交桥上数汽车,现在就算停在胡同里的汽车也一眼望不到边了。小时候一出三环就到了郊区了,还有农田、菜地,现在就是到了五环也是满眼城市景象了。小时候坐地铁很少有站着的时候,现在很少能坐下了。至于包容更不用说了,全国各地的,世界各国的,历史现代的,都能在北京这个大舞台上交流。
至于迷失,他认为老北京已经逐渐地离开了他们,而新北京速度太快,想要追也追不上了。总之,快找不到北京了。
私房榜单
- 1
- 2
- 3
- 4
- 5
- 6